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代码:080901
一、专业简介
1997年,学校与徐州师范大学联办计算机与教育本科专业,2002年教育部批准增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开始招生。是学校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先后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省卓越计划(软件类)实施专业、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省重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本专业开设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强,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学科融合、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06年起先后与印度NIIT、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将专业规范、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经过近十年来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渐形成了“培养方向多元化、技能训练立体化、培养途径多样化、教学平台开放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计算机领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跟踪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担当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以下五个子目标:
目标 1.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以及新时代社会担当精神;
目标2. 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够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技术难题;
目标3. 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在跨学科跨领域背景下进行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实施;
目标 4. 能在多学科多文化工程实践团队中工作并承担一定的岗位职责,有效地进行协调、交流和合作;
目标 5. 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主动学习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毕业要求
要求1. 工程知识: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各类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够运用数学、物理、计算和工程基础知识表达计算机领域的工程问题。
1.2能够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理解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并建立求解模型。
1.3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模型和方案进行分析。
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识别、建模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针对计算机领域一个问题或者某个过程、模块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
2.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并能获得有效结论。
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开发和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模块或算法流程,能够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从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方案可行性。
3.1掌握与计算机系统有关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软硬件功能模块或组件。
3.2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处理数据,能够开发和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算法流程或应用软件功能模块。
3.3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4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过程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并从与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相关的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方案可行性。
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分析,给出实验结论。
4.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要求6. 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解计算机领域活动与之相关性。
6.2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的积极贡献和负面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7. 伦理和职业规范:具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相应的责任。
要求8.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8.1能够理解团队中不同角色含义和作用,并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等角色。
8.2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并能够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实现目标。
要求9. 沟通: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等方式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9.1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等方式,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9.2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有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认可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交流。
要求10.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协作环境中应用。
要求11.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11.1能够认识到专业领域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与发展的特点,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1.2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理解新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并具备适应计算机新技术变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学制与毕业条件
学制:标准学制2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
毕业条件: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最低毕业要求的80学分;取得至少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和1个劳动实践学分;体质健康测试合格;且符合学校规定的其它条件与要求,准予毕业。
五、学位及授予条件
符合《徐州工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5学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3.5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计算机网络原理(3学分),软件工程基础(3学分)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程序综合训练(2学分),软件项目设计I(4学分),软件项目设计II(5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毕业设计(14学分)。
八、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