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工作  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学校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之一,先后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本专业开设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强,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学科融合、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06年起先后与印度NIIT、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将专业规范、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经过近十年来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渐形成了培养方向多元化、技能训练立体化、培养途径多样化、教学平台开放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设计和开发复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思维、终身学习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新时代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能够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工程实施与维护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1. 工程知识: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各类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要求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建模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模块或算法流程,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要求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要求8. 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要求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要求10. 沟通: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等方式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要求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协作环境中应用。

要求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专业核心课程

1.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3.5学分

《数据结构》是处理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的基础。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对象能够选择适宜的逻辑和存储结构,并能设计适当的算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3学分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重点应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课程内容还涵盖异常处理、输入输出流、图形用户界面程序开发;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JDK进行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调试,具有规范的编码习惯,能够熟练使用EclipseNetBeans等工具进行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能力。

3.计算机组成原理(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3.5学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微程序算法编写,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工作过程、以及部件间的连接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较完整的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模型。

4.数据库原理及应用(Databas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3.5学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是从事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及数据库编程、关系的规范化、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保护技术及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并结合课程实验,安排学生在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和使用关系数据库的能力。

5.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4学分

《操作系统》以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主要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技术,包括处理器管理、进程并发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等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及其相关的基础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构建操作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实现机制和基本算法。此外,通过和操作系统实验环节的互相配合、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

6.计算机网络原理(Principle of Computer Network  3学分

《计算机网络原理》以计算机网络体系层次结构为总纲,系统地、分层次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各层之间数据的传递和封装,重点介绍Internet采用的TCP/IP协议族。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7.软件工程基础(Software Engineering Foundation  3学分

《软件工程基础》主要讲授软件工程原理、生命周期、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软件维护等内容,是一门介于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原理、步骤、方法、工具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工程的视角对软件和软件设计再认识,进而为深入学习软件设计、提高软件设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